首页>中国误诊学杂志
  • 杂志名称:中国误诊学杂志
  • 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
  • 主办单位: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
  • 国际刊号:1009-6647
  • 国内刊号:11-4518/R
  •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2001-2002年度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编辑质量奖期刊收录:CA 化学文摘(美), 万方收录(中)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知网收录(中), 维普收录(中)
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第01期

蛎壳状梅毒疹1例

金贵和;吕成焕;徐岩;付树岺

关键词:梅毒/诊断, 皮炎/诊断, 误诊
摘要:1 病例报告  男,40岁。因鼻唇部脓疱50d来科就诊。患者于50d前在鼻部及上唇皮肤先后出现多个豆粒大小脓疱、微痒,脓疱渐破溃形成明显厚痂,不易脱落,曾在外院诊断为脓疱疮,外涂红霉素眼膏、百多邦膏未愈。于1999-09-09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,初诊为鼻硬结症、皮肤疣,并于鼻前庭处切取一梭形皮损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,镜下所见:表皮不规则增厚,白细胞外渗,其皮内小血管扩张,内皮细胞肿胀,有大量的浆细胞、淋巴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,在部分血管周围形成袖口状(病理号74061)。上述病理改变不支持鼻硬结症和皮肤疣的诊断,但提示梅毒不能除外。为明确诊断,以便尽快得到有效治疗,患者于1999-09-14转至我科门诊。查体:患者一般状况良好,系统检查未见异常。皮肤科所见:双侧鼻前庭及上唇皮肤见多处豆大至甲大黑褐色厚痂性皮损,痂皮厚积状如蛎壳,基底红晕,如除去厚痂其下为表浅溃疡,皮损孤立或融合。梅毒血清学检查:血TPHA(+),RPR1∶32(+),抗HIV(-)。临床诊断:二期梅毒(蛎壳状梅毒疹)。给予青霉素800万U静滴,1次/d,连15d,同时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,每周1次,共3次。经上述驱梅治疗后皮损迅速消退,未留明显痕迹。治疗结束后于2000-01-20和2000-05-10 2次复查未见皮损复发,血清RPR分别为1∶8(+)和1∶4(+)。